失独者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失独者之家交流群

社区广播台

查看: 7594|回复: 0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还是要靠制度

[复制链接]

1443

主题

1135

回帖

1万

积分

小王

社区QQ达人本站版主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6-22 21: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失独”家庭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发生了彻底变化,导致他们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需要得到关怀。社会工作积极介入“失独”家庭,可帮助“失独”家庭修复家庭环境、重建社会关系,使他们获得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照顾,从而走出困境,重新融入社会。围绕“失独”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难点和基本路径,记者采访了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副主任梅志罡。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缺乏深度和广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主要目标?
  梅志罡:失去独生子女后,核心家庭稳定的“三角关系”被彻底打破,父子(女)、母子(女)关系丧失,只剩下夫妻关系。这种情形下怎样重构平衡合理的家庭关系?这是社会工作介入的主要意义。微观层面上,社会工作介入意在修复家庭环境,重构家庭关系,让失独者重新认识自我、认识家庭,重建夫妻之间正常的家庭关系。最理想的目标是帮助家庭恢复到没有孩子前的夫妻关系,但这一过程非常缓慢。
  “失独”家庭最担忧未来,害怕以后老了、病了,没有子女的陪护和照料,孤立无依。中观层面上,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在于通过构建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养老设施、服务机构等,为“失独”家庭的未来提供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目前的现状大致如何,面临哪些困难?
  梅志罡:目前社会工作对于“失独”家庭的介入,深度和广度都还很不够。一方面,“失独”家庭对陌生的社会介入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本身不够完善。
  社会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后,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还在探索之中。目前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缺乏强劲的理论支撑,社会工作的理论、实践指导都还是学习借鉴西方化的一套做法。实际工作中,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志愿者的一些工作手法,还很难被民众所理解和接受。
  如果有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应该更容易走进“失独”家庭。当前,亟须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以及人才培养的本土化,简言之,需要社会工作全方位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接。
  摸清“失独”家庭现实需求很有必要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有效介入“失独”家庭,社会工作应有哪些创新?
  梅志罡:“失独”家庭是新进纳入公众视野的陷入社会困境者,国家、社会原有的社会政策往往不能涵盖和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从宏观层面来说,这就需要认真、系统地调查“失独”家庭的实际状况和现实需求,为国家提供政策决策依据,从而使国家在相关政策、法规层面创设一些新的国家政策,把“失独”家庭的现实需求纳入政策中。
  如可考虑建立国家“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对“失独”家庭进行物质生活帮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失独”家庭帮助基金,对特殊“失独”家庭进行特别物质帮助(如特殊疾病的治疗帮助等)。
  另外,在社会精神关怀方面,国家可出资成立为“失独”家庭提供精神危机干预、精神慰藉服务的专门机构;或者通过国家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或个人举办专门机构,为“失独”家庭提供有效的精神危机干预与精神慰藉服务,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失独”的心理阴影,重塑健康的社会心理。
社区应是服务“失独”家庭的主要区域
  《中国社会科学报》:多数“失独”家庭都在社区中生活。在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方面,社区可以有何作为?
  梅志罡:创新社区社会工作,增强和提高社区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社区居民自助、互助,可增强“失独”家庭对未来的信心保障。
  具体而言,在社区服务方面,首先,可开展多元化的养老生活照料,解决“失独”家庭的老有所养问题。目前比较可行的几种社区养老生活照料模式,如“家庭养老+社区集体生活照顾”模式、养老互助的“时间银行”模式、社区养老院模式等,都可达到让“失独”家庭成员生活有人帮助照料、精神得到适当慰藉的效果。其次,社区服务还应该依法承担起“失独”家庭成员的病患照顾、治疗确认和临终关怀等工作,让“失独”家庭成员也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社区卫生方面,可就近开展心理与精神康复治疗,帮助“失独”家庭修复和重建常态化的心理环境;开展“失独”家庭成员的慢性病预防、治疗与管理,为“失独”家庭的病患者提供出诊、转诊、电话医生、咨询门诊、设置家庭病床等服务,帮助“失独”家庭成员就近就医;为“失独”家庭成员开展身体健康检查、老年保健和健康教育,提高“失独”家庭成员的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
  社区教育方面,可以为“失独”家庭提供文化与科学教育,丰富他们的知识,充实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逐步接受变故的家庭环境;提供家庭生活教育,提升其家庭生活品质,化解其家庭生活矛盾,和谐其家庭关系;提供生命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成全生命,逐步走出“失独”的阴影,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融入社会生活。
  个案干预可积极学习各类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工作在微观层面主要是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方法,请您谈谈这方面应该怎样创新?
  梅志罡:“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一般都会经历“失独”震惊期、心理哀伤期、认同现实期和心理修复期,然后才能缓慢地实现心理康复。
  解决“失独”家庭的精神需求,需要关注群体认同、挫折倾诉、精神修复等多个层面的需求。小组工作方面,要允许“失独”家庭通过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失独”家庭的正规的或者非正规的社会团体,让他们获得团体认同,促进心理认同和有序的社会诉求表达。其实,这种组织化是从家庭性封闭走向团体性封闭,已经迈开了走出个体封闭的第一步。如果能再从团体封闭走向社会,他们的生活也就打开了。
  个案工作方面,倡导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积极介入“失独”家庭,对“失独”家庭进行积极的家庭康复干预,通过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的运用,帮助“失独”家庭成员进行精神修复和赋权增能,使他们能够走出“失独”的精神阴影,重新走入健康的社会生活。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志愿者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帮助和指导社工志愿者几个人帮一家,轮流去“失独”家庭家中陪他们聊天。有的社区在照顾老年人方面积攒了很多经验,比如每半个月上门给老人理发、巡诊;每半个月办一台大戏,搭建舞台,提供设备,让老年人自娱自乐,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被人欣赏的舞台,这对老年人是身心的双重满足。其实这也适用于“失独”家庭。
  总之,“失独”家庭是社会政策、社会观念、社会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需要通过社会机制创新,通过国家、社会、社区、社会组织共同努力,多方合力来解决。
[责任编辑:王锦宝]





上一篇:嘉定工业区免费为45户“失独”家庭成员体检
下一篇:独家报道:扶助“失独”家庭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