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称,我国平均每天有一个班(40至50人)的学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离开人世,每年新增的失独家庭7.6万个。目前全国约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上海有3.9万个。常言道,人生悲哀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悲在血亲的丧失,悲在性情的灭失,悲在诉求的丢失。如何关爱引导“失独老人”,这不仅是失独个体老有所“托”颐养天年之需,更是城市更新中社会功能的一大内容。 于老师夫妇俩结婚晚,生育儿子小聪时已近40岁。儿子读书也非常用功,可在大二暑假外出旅游时游泳遇难。这突然而至的噩耗,把夫妇俩击倒,他们整天悲悲戚戚以泪洗面。赵大妈得知独女横遭车祸时,只想与女儿同去。最初几个月内,照顾者稍不留神就可能再出意外,简直到寸步难离之状。 据了解,“失独”老人们最受煎熬的是节假日,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确实如此,“每一个独生子女的夭折,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毁灭。”其实逝者已去,生活还得依旧,社会必须伸出温暖之手,运用情致转移的方法,帮助失独老人尽快度过“悲痛”期,引导他们正视并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 一是亲情转移法。有人说亲情是不能转移的,笔者同意此说,但是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亲情的关注度可以改变,也可以有所“转移”。比如,失独老人王老伯夫妇接过逝去儿子生前的志愿者事业,以帮助残障儿童的方式,将对儿子的思念化作动力,在度过最艰难的“失衡”期后,逐渐融入新的生活,成为志愿者中的一个优秀分子,也减轻并分散了失独的痛苦。 二是借物转移法。姚女士50岁失去丈夫,60岁又失去儿子,双重打击让她欲哭无泪。她的同事启发她,把精神上的思念,变成有物有载体的直观性追忆。于是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她把丈夫与儿子生前收集的藏品,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并以一个器物一个故事的方法,使本来无生气的一些瓶瓶罐罐有了新的意义。姚女士如今心情已十分开朗,也成为了一个收藏爱好者。 三是音乐、兴趣转移法。音乐是一种表达或寄托人们情感的“特殊语言”,其时而激昂时而委婉,如诉如泣,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着人们的情感。王老伯失独后,正是音乐这帖良药,把他从悲痛中拉了出来,他用乐器演奏的方法,把音乐当作自己精神的营养品,让心理走向阳光。顾老师也是在朋友带他去了几次公园一角的沪剧大家唱后,凭借着年轻时的兴趣走出了阴影,如今他还自己创作谱曲。 四是关爱及“干亲”转移法。嘉定江大妈听到女儿的噩耗时,整个人瘫坐在地上,几个小时站立不起来。热心人赵宪珍闻讯后迅速赶到,当场认做江大妈的干女儿。一些社区依靠志愿者为失独老人“配亲”的做法,对转移分散老人的悲痛效果十分显著。 当然,失独老人情感的真正的转移,还应该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回到现实,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但是对一些没法自行解开情感“铃铛”的,需要社会去关爱去引导,去探索去开创。 2015年07月12日 《新民晚报》文/陈甬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