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qupt123 于 2013-10-9 09:32 编辑
按语:这篇文章是我的老师纪念其爱子不幸遇难两周年而写的。文章感情真挚,立意深远,既充满了对爱子的深切思念,又饱含着对人生、失独、养老等问题的深刻感悟。目前社会还缺少对遇难者和失独家庭的尊重和理解, 一些传统的观念比如轻视或怜悯往往给这些家庭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自卑。这既是失独家庭之痛,也是社会之病。老师的这篇文章,读后细想,不正是医治这个病症的良药吗?他关于遇难者“都是为人类整体而殉难的,人们对于他们应该肃然起敬”的理解,他关于传宗接代是人类整体行为、养老不靠子女等问题的独特见解,对于纠正传统观念,对于遇难者人生价值的肯定, 对于安慰失独家庭,无疑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因此,把他的文章转贴于此。
分别两年再忆欣义
欣义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两年来思念的强度没有减弱,总觉得他只是出了一趟远门。家里依旧留着他的照片和微笑,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体会着他的存在和帮助。
仍然收到他长期订阅的《Time》、《National Geographic》、《New Scientist》等高品位读物,他购买的并手把手教会妈妈使用的导航仪一直陪伴着妈妈开车。孩子从小到大花费有限,却把自己的积蓄和抚恤全留给了父母 -- 这其实就是他提前的“尽孝”--从中妈妈以他的名义资助了英国围棋协会的一些活动。这两年来,我们特意接待了国内亲友来探亲居住,或一两月,或半年,把本来应该由欣义享受的美好生活由更多的人体会和分享。我们家在风景优美的英格兰泰晤士河谷,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幽静便利的居住条件常使来访者赞叹不已。今后我们还准备邀请和接待更多的人,只希望大家在愉快之旅中怀有对欣义的一份谢、一份爱。
最让我欣慰的是那么多人喜欢欣义,相比之下,作为父亲的我自愧不如。也许我做事太认真、太直白,也许过于理想化,尽管也有一些很知心的朋友,却常感“备何其孤也”。尤其是作出贡献或帮了别人本不图报却还是被否定的时候,难免暗自伤心。而孩子恰恰在这方面比我强很多。他其实比较腼腆,外表敦厚含蓄,却结交到许多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层次的朋友,其中一些至今还与我们保持着联系。他的好人缘缓和抚慰了我长久的心病、弥补了我做人最弱处,也提醒我平和而低调。
两年来,对于他的思念使我一直思考着人生和生命的意义。与大自然相比,与命运相比,人类显得太渺小了。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浩瀚宇宙才是“营盘”,人类一代一代只是匆匆过客。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又是艰辛的,几乎每个人一生都面临那么多的艰难和逆境。普通老百姓退休后打打麻将,跳跳舞,-- 这是真的幸福和归宿吗?操心的人们如吾辈老是在思考、在探索、在努力,-- 又往往是孤独的、不幸的。即便你健健康康,硬硬朗朗,熟悉的人不断离你而去,大脑和手脚逐渐不听使唤,也会让你感到力不从心、在这个世界已经多余。既然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早离开和晚离开的区别其实没有想像的那么大。
我母亲辛劳一辈子培育子女和孙辈,生前一直说去世时要有一个“报子”-- 她知道什么都带不走,只在乎名声。现代社会也不兴“报子”了,我能做的是起草了悼词,以子孙“中举”和留学的记录体现她的“孟母”特色。我永远记得母亲督促我们努力上进而经常引用的一句古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我岳父是知名科学家,去世时《南京工学院报》出了专刊,其中有我妻子的怀念文章,回忆了父亲对她的影响和引导,字里行间一片深情。现在是网络时代,对欣义而言,有这么多相知和不相识的亲友自发的跟帖纪念他,父母一辈子都会刻骨铭心地想他、念他、解读他,其人生价值和真情以新的方式体现,这是何等的宝贵。“只要我们驻在对方心里,死亡就不是分离”。
两年来的思考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事故和意外是人类延续过程中的代价。遇难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是社会行为。人类注定有一部分人要承受事故和伤害,而人类在灾难和意外中不断前行。不管个体情况如何特殊,深层次讲,他们都是为人类整体而殉难的,人们对于他们应该肃然起敬。
遇难者的家庭尤其失独家庭也需要理解和尊重。虽然这些家庭回避不了传宗接代的遗憾和养老的忧虑,而我也悟出了人类延续本质上是整体的事情,每个个体家庭抚养孩子实际上都承担了人类延续的责任,这是一代人一代人的延续,而非一家族一家族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家庭的孩子也都是所有家庭的孩子。至于养老,我发现当下老一代资助和帮助下一代的家庭居多。倒金字塔的年龄结构使得年轻人很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甚至也没有实力在老人最需要的时候尽孝。因此养老靠孩子不如靠自己,更寄希望于养老靠社会。如果把“尊老爱幼”理念从一个家庭扩大到整个社会,这个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也期待在临近耄耋之年,有年轻人能够与我们交往,有亲友和学生仍然记挂着我们,到时候看机会吧,或许缘分…。
我们当然痛惜欣义在鲜花盛开的时候离去,但当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不如多想想积极的方面。雷锋助人为乐的形象,聂耳的传世之作,使得他们的年龄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敬爱的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没有自己的孩子,但留下了丰功伟绩!想着这些伟人,我们也应该坚强挺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利于后代、有利于环境和人类的事情。 谨以此文纪念欣义离去两周年,并以此文献给那些和我们一样的失独家庭。 2013-9-26
链接阅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95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