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月2日讯 “你好,我是街道计生部门工作人员,想问一下您还有亲兄妹吗?我们做一个家庭生育情况调查,想了解一下您是不是独生。”这两日,不少苏州人接到这样电话。 计生部门摸底,正是单独两孩政策“落地”的前奏。 事实上,在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的压力下,我国“只生一个好”的生育政策,正被“单独二胎”新政替代。 以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为标志,独生子女政策实行30余年。这一政策实施,用一代人时间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缓解了人口与就业、资源、环境的矛盾,创造了长达30年的“人口红利”期。 30年前积极执行国家政策计划生育的夫妻,如今都逐渐步入老年,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由于独生子女疾病、意外等原因死亡,在年老时失去唯一的子女,造成经济上和精神上双致贫。据估算,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 苏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苏州市有独生子女死亡家庭2554户,涉及对象4675人,“这一特殊群体大多步入中老年行列,面临着生活、医疗、养老、精神上的现实困难和担忧。”日前,国家卫计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通知,自2014年起,将女方年满49周岁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的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270元、340元,农村每人每月150元、170元,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在这之前,苏州已全面提高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别扶助金标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的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400元,500元。 调查中,这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失独”家庭在获知放开“单独二胎”的消息之后,显得五味杂陈。“放开‘单独二胎’,对我们来说迟了,但失独家庭会越来越少了,是一个务实的决定。”除了遗憾,还有人能想到更多的是,在这个利好政策出台时,能不能同时更加完善对“失独”家庭关爱和帮扶。 “失独”家庭困境作为一种“制度后遗症”,他们的精神困境、晚年如何安放,如何接手他们原本寄希望于子女身上的未来,都是摆在全社会面前一个沉甸甸的民生问题。 □商报记者 张洁 管有明 文 蒋世颖 摄 失独 心底无法触及的痛 “失独”家庭,即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上世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开始出现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家庭的父母将孩子视为唯一的希望和生命的延续,他们在独生子女身上寄予了全部的爱却不得不承受失独的风险。目前,苏州独生子女家庭比例累计已超八成,最高峰值一度达到87%。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问题日益突出。 1 没有孩子,什么都没有了 走路时习惯低头看着地,阴天也要戴着墨镜,今年才61岁的刘英(化名),头发已经完全花白。她孩子8岁时掉入河中溺亡,至今已经过去了24年,但多年来,孩子溺亡一事,只要提起,王英就会落泪。刘英说,当年孩子还小,只上幼儿园。由于家中没人照顾,上学时无人接送。一天中午在家吃过中饭后孩子去了学校就再也没有回来。隔天后,在上学必经之路边的小河中,发现了孩子的尸体。失去孩子后的头几年,内向的刘英特别痛苦。她常常会一个人在外面游走,没有目的地游走。有时会走个一小时,有时会走个几小时。脑海中出现的,就是孩子的身影。采访几次中断,刘英不时落泪,谈及当年的很多事情,她只是摇摇头,不想再提。但她说,生活还得继续,一时走不出来就慢慢走。 平江街道的朱妈妈(化名)曾有个聪明漂亮的女儿。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刚过25的女儿因恶性肿瘤去世。在患病的五六年时间里,夫妇耗尽了家里的积蓄,最终还是人财两空。自打女儿去世,朱妈妈就经常以泪洗面。特别是中秋节、新春,看见人家团圆,她就特别难受。老夫妻看来,人家过节,他们就是“过劫”。朱妈妈常说,普通百姓活的就是孩子,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共同的话题也是孩子,没有孩子,什么都没有了。 2 逃离往事,却逃不了老与病 为了避免触景伤情和别人议论,吴树才(化名)夫妻俩六七年都不曾回老宅。前两天,双塔街道的一个公益组织计划为辖区内的失独家庭举办中医养生健康活动,当工作人员把这个消息告诉吴树才时,他苦笑着,“那一天,我没空。和老伴要去看看儿子。”口中的儿子已去世6年了,但老夫妻俩日夜惦记着,遇到冬至、清明之类的节日前,还有儿子的生日、忌日,都要去他的墓前看看他。其实,吴树才夫妇前半辈子算顺畅,二人工作单位好收入高,唯一的儿子很争气,从小学到大学,成绩很好。工作以后,也有了一份好工作,娶妻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六年前,儿子突然遭遇意外去世,一家子生活全部打乱了。无数个夜晚,老吴都在叹息中度过;而他的老伴,也一直以泪为伴。他们总感觉周围的人一直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而且想要来安慰自己。为了“逃避”以前生活,老吴夫妇在搬到凤凰街附近,基本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不与其他人打交道,也就是买菜烧饭、照顾孙女。 当大多数失独者将在孤寂中度过余生的时候,四年前,安徽合肥60岁的盛海琳在失去独女后却冒险选择了再生,希望借此安抚失独后的创伤。2009年10月13日,盛海琳进行了试管婴儿手术,2010年5月25日,一对双胞胎女儿智智慧慧提前来到人世间,盛海琳也因此打破了生育极限,成为中国超高龄的产妇。 作为一名孤寂的失独者,60岁老太毅然选择试管婴儿手术,并成功诞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创造了高龄产妇的一个奇迹,让人惊羡。但是这位高龄产妇的再生之路,却无法复制。而现实却更让这些失独父母明白,有些问题不是靠钱就能解决的。看到类似盛海琳或者失独老人手术无人管的新闻时,吴树才唏嘘恐惧,“等我们老了,该怎么办?谁陪我们看病?”儿子去世,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认识,但他不知道,不久的将来,谁能在他的家属那一栏上签字。 抚慰 夜来需要细细的雨 一项对我市“失独”家庭团体成员的不完全调查:他们之中,有90%的成员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其中,半数成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慢性疾病,患癌症、瘫痪等重大疾病的一成左右,超过60%的成员因承受不了丧子打击,长期患有不同程度忧郁症。有的还导致夫妻离异、家庭破碎,过半成员曾有过自杀倾向和自闭表现。在饱受身心痛苦的同时,不少成员还面临着经济重担。从调查结果看,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500元至2500元的,占35.5%; 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500元至3500元的,占45.3%。“他们太特殊,压抑、逃避、有孤独感,充满戒备,有一颗‘玻璃心’。”苏州市计生协会秘书长王燕敏这样比喻,相对于物质帮扶,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1 社区不放弃,点亮“心灯” 姚阿姨,家住梅园社区,生性乐观开朗,但2006年4月一个电话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28岁的儿子因公牺牲,对她来说是灾难性的打击。在刚刚失去儿子的那段时间里,她没有办法说服自己放下,悲痛一直笼罩,需要通过药物控制情绪。 在最悲痛的情绪低谷,社区举办母亲节结对时了解到她患抑郁症后,及时推荐了心理咨询师进行免费咨询。她还记得,那个咨询师开导她整整一个下午,安抚“别怕,我们没有放弃你,社会没有放弃你,你不是一个人,你永远都不会孤单,我们永远支持你。”在随后的日子里,她总能收到各种关怀信息。生病后,结对志愿者主动帮她联系医生,让她放心安心。送上营养品和慰问金,并安排专人帮她办理出院手续,由专车接送她回家。每当生日和过节,还要为她送上蛋糕和礼品。这一切,让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爱,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走出“失独”的悲痛,她还成为了连心家园项目的志愿者骨干,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做失独家庭成员的工作。在不断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治愈自己的心灵创伤,同时点亮他人的“心灯”。在她的指导下,多名失独家庭成员也积极参加连心家园的各项活动,同时她帮助了5个家庭完成了游北京的心愿。 倾诉和聆听是失独家庭脱离苦海的第一步,现实中感受到的温暖和爱才最终帮助他们走出煎熬。2011年5月,我市在太仓浏河镇试点建立全省首家“连心家园”亲情关怀服务平台,给失独父母提供相互倾诉交流的平台,聘请心理专家和社区志愿者,对他们在精神上进行心理慰藉,生活中结对帮助。去年,太仓还推广这一做法,对更多失独老人开展“四个一”,即每周一个询问电话、每月一次上门看望、每季一次集体活动、每年一次座谈聚会的关怀帮扶活动。目前,我市各镇(街道)目前已陆续建立连心家园服务平台124个,切实帮助计生特殊家庭跨越苦难、重塑人生。 2 早早走出真空期,抱团取暖 据一些长期与失独家庭接触的社工们反映,“失独”父母比同龄人显得苍老,一些40多岁仍有生育能力的夫妇,却因为一直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解脱,错过了生育的机会。他们中间存在着一些负面的情绪,觉得自己很孤独。中老年失独者面临着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他们往往容易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无法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 据悉,市计生协会曾邀请启东一家心理咨询机构为计生干部及志愿者进行培训。围绕失独家庭产生哀伤反应的阶段勾勒出了一个波峰图,“失去孩子的真空期可能是他们最痛苦无助的时候。心理帮扶越早介入,把他们从阴影中拉出来的可能性越大。关爱比什么都重要,唤醒失独家庭内心的希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没有被抛弃。”在这种背景下,王燕敏再三呼吁,能有更多专业人员对失独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事实上,虽然面临困境,有些坚强的失独家庭并未放弃自我救赎的努力。为了互相倾诉,谋求安慰,留园的老王创建了“失独群”,这个群也成了失独父母的精神寄托。群里有几个失独者不能接受孩子逝去的事实,每天不是撕心裂肺地哭,就是极度压抑地哽咽,更有人天天往墓地跑。为了让失独者从痛苦中走出来,他除了安慰别人,还会组织线上线下的各种活动,“我们这群人是病人,也都是医生。自助助人,不仅是为了寻求安慰,也希望用自己从痛苦中挺过来的经历,帮助更多不幸的家庭,一起渡过难关。” 保障 社会构筑最后的盾 ■苏州措施 事实上,为了帮助失独家庭解决后顾之忧,政府和社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2001年底颁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而自2003年起,苏州市通过建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实施特别扶助制度,逐年提高特别扶助金等举措,解决了部分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在全省率先形成计生家庭养老帮扶模式,深入开展面向“失独”家庭的爱心大走访活动。2013年,市政府又出台了《苏州市市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帮扶实施意见》。《意见》以关怀和改善民生为目的,着力缓解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生活上的困难和需求,明确帮扶包括养老援助提标、人身意外伤害险、住院护工服务保险、公交出行补贴、免费办理园林年卡等。其中,户籍人口49周岁以上的计生家庭特扶对象如果生病住院,可获得“护工服务保险”理赔,全国尚属首创。 正视这个群体,全社会关爱 政策之外,我市开始了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尝试,“苏州失独家庭的社工介入项目”,就属于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项目负责人陈建兰副教授告诉记者,今年1月,她所在的苏州科技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多名教师成立了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市仁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着手启动苏州失独家庭的社工介入项目。在我市今年的公益创投活动项目中,还有姑苏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的“心有所依——失独家庭心理援助”、东吴社会企业创意园“独聚爱心——失独家庭关爱”等同类项目。 陈建兰关注这一群体并非突然——失独并非少数人固有的、特殊的不幸命运,而是多数家庭都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要正视这个群体,他们不是负担,而是一个又一个绝望的、受伤的、对未来失去信心的父亲母亲。如何帮助他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真正关乎社会文明。”她说,实施这一项目的目标,就是使失独家庭“告别过去,过好当下,展望未来”。改善失独家庭生存现状,打破他们自我封闭的交往格局,帮助失独家庭规划未来养老问题。 而作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者,计生部门的工作者们也有这样的思考:实施“单独二胎”政策,2亿独生子女父母会受到保护,国家也会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失独家庭权益会有更多保障。在她看来,对这个群体心理支持与生活照顾,有赖于社会组织的工作,要动员全社会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免费体检、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让孤独的“失独”老人身有着落,心有依靠。同时,她认为失独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计生部门的问题,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关爱与帮助。“发泄情绪容易,但解决问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完善的机制和体系。全社会要营造关爱‘失独’老人的良好氛围。”她坦承,目前能做的是呼吁更多的心理专家、公益机构、爱心企业愿意站出来,充当志愿者为失独家庭送去温暖。 “单独二胎”从政策上终止“421”的家庭结构,取而代之的是“422”,将明显增加家庭人力资源,提高家庭抗风险和未来照顾老人的能力。对此,有的计生干部常建议符合条件的家庭生育两个孩子。“生育两个孩子一方面可以避免家庭悲剧的发生,避免将来孤独无依,另外可以避免一胎导致的孩子性格缺失。”像陈建兰这一类专家学者则认为,政府更有责任及时采取措施,完善社会化养老和救助机制,帮助他们在社会的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从根本上逐步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养老。 当然,在国家和社会救助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时候,失独者还需自我救赎。 编辑:王高峰、王瑶 来源:中国江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