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独者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养老?北京出台了五福失独养老院,但床位有限,仅限于70岁以上。还有诸多审核条件。广大失独者非常希望建立失独社区,抱团养老,但得不到政府回应。最近看到一篇《失独者养老施策之难》的调查报告,才知道有诸多的心理专家社会工作者在中作梗。面对失独者抱团养老的愿望,报告中说:并不为心理专家和社会工作者赞同,把失独老人聚拢在一起,相互之间容易传染情绪,难以走出心理困境。
是否失独QQ群相互传染情绪,只有加入失独群的人们才有发言权。据我们了解和亲身经历,很多QQ群抱团郊游,旅游,组织各种活动,相互间有共同语言,不涉及子女话题,只有这些人在一块,才没有思想顾虑,才能说得来,笑得起来。而很多不加入群体的居家失独家庭,大多是封闭,消极的状态,精神抑郁明显,身体条件明显不如抱团取暖的群体。
一些心理专家学者们,不深入失独群体调查研究,自以为是的得出传染情绪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他们所谓的情绪,无外乎是看到失独群体对现在政府的扶助不到位有意见,不断维权而已。但这些意见难道不对吗?我国自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对失独家庭的扶助政策到位了吗?经过几年失独群体的呼吁,这两年才逐步重视起来,如果政府把扶助工作做在前,一旦失独立刻有相应政策跟上,解除失独家庭的困境,还用得着失独群体不断呼吁吗?即使是维权几年,失独群体的养老政策在哪?心理专家和社会工作者们在这方面不做检讨,不为政府积极建议施策,反而把失独群体的呼吁看做是情绪,才是真正的错位思维。
只有亲身经历失独,才能体会失独之痛。报告中的吴希平曾是四川德阳的检察官。退休后,他每天仍忙于提供法律援助。我们相信他是一位有知识,有见解,有理性思维的人士,就连这位失独人士也赞同抱团养老,难道这也是情绪?
我们希望心理专家们,社会工作者们,深入调查,亲耳听听失独者的声音,只有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面对失独者建立养老社区,抱团养老的愿望,不要被你们一瓢冷水浇人心寒,失独者养老无望已经够悲惨的了,就连抱团养老的愿望也要被扼杀,专家学者们不觉得太残忍了吗?
|
上一篇:关于失独家庭的研究发表下一篇:失独网不能报喜不报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