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区干净整洁多了,社区环境也和谐了,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们也应该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共建共享。”2015年10月18日,看到市级机关在职党员积极回到社区开展服务活动,清河区引河社区老住户陈大爷感慨不已。 去年以来,市委组织部、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广泛开展市级机关“在职党员回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市级机关在职党员回居住地和联系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拓宽了服务社区的渠道,发挥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促进了机关与社区的共建联建,形成了推动党建与和谐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记者孙波通讯员李孝勇 亮身份 搭建平台 在职党员各有所长,又均工作在全市各行各业不同岗位,是一支潜在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力量。让在职党员回到社区、服务群众,推进社区党建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创新开展的一项极具特色的活动。 2014年底,市委组织部、市委市级机关工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在职党员回社区亮明身份作表率”活动的通知》,以社区为单位,有计划有步骤地引领全市在职党员投身支持社区建设,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为大力推动此项工作,市委组织部、市委市级机关工委从去年4月份起,深入开展市级机关“在职党员回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每月在1-2个社区组织集中活动,为市级机关在职党员回到居住地或联系点社区树形象、亮身份、作表率搭建平台。至去年底,已在12个社区组织开展了9次集中活动,共有800余名在职党员及领导干部参与,接待群众1000余名,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及计生用品、节能用品、环保用品等1000余份,现场认领志愿服务项目400余个。 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副书记张安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计划通过两年多时间,走遍市区所有社区,使得工作之余在职党员的社区服务常态化。” 做表率 认领岗位 “早上八点就有人来报到啦。”去年12月20日上午,在清河区长东街道工农兵社区活动现场,活动8点半开始,而十多名在职党员早早来到活动现场,签名报到并登记认领志愿服务项目。 为了使在职党员真正在八小时之外回到社区参与服务活动,主办单位组织各个社区进行征集和梳理,列出社区困难群众、下岗失业人员、社区单亲家庭、失独家庭以及社区空巢老人等7大类10余种服务项目和岗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后,根据所从事职业、兴趣爱好、技能特长、个人意愿以及社区需求等,认领服务项目,并利用八小时之外时间,回到社区为认领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我是党员,服务群众是我的职责。”在工农兵社区活动现场,在职党员陈素凤在认领公示栏上的社区空巢老人服务项目上,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陈素凤表示,她会不定期去老人家里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通过各种方式与老人沟通、互动,让空巢老人感受到晚年生活的乐趣。在去年10月份回上海路社区活动中,挂钩联系单位市总工会组织全体机关党员回到社区参加活动,并且每名党员认领了一个帮扶项目。 “广大在职党员通过回社区认领服务岗位、承担一定事务、广泛参与社区各项组织活动等,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在岗位’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结对帮扶 献爱心 “哪一户是低保户,我来认领。”在去年11月份回西门社区活动中,市民政局在职党员陈宏在现场主动询问社区人员,并当即签字认领帮扶一户低保户。60多岁的卜雪花二级肢体残疾,平时靠低保生活。在职党员杨秋玲自从结对卜雪花后,不定期地利用休息日来看望她,帮助她做一些家务,并帮其实现“微心愿”。 为拓宽帮扶渠道和服务范围,市委市级机关工委提出“在职党员结对帮扶”的思路,在认岗履职、开展集中活动的基础上,鼓励在职党员与社区内的特殊群众结成关爱对子,推动在职党员经常深入结对群众家中开展谈心交流、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爱心帮扶等关爱活动,为他们提供心灵的呵护。“儿女不在身边,老伴去世了,现在小杨时常来陪我聊天,让我很高兴。”卜雪花说道。 去年11月21日上午,市水利局局长尤其中带领市直水利系统党员干部参加回向阳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尤其中来到帮扶对象王雪梅家中走访慰问,了解其生活情况和心愿,并送去慰问金。该局其他25名在职党员也都分别到另外的8户服务对象家中走访,实现帮扶对象的心愿。 2016-01-08 08:19 来源:淮安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