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1971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许多家庭都从多个孩子变成一个。可世事无常,于是在中国就多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 失独家庭”。失独家庭中的老人即被称为“ 失独老人”。他们的子女不会再回来,即使有所期盼,那也只是一个美好而华丽的梦罢了。
按照已有数据,有些机构做了样本统计: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中国社会正在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从传统来看,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的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对于失独家庭来说,这“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失去之后,他们就只能依赖国家和社会。 但是,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楚,步入老年的失独者要重获生活希望,最关键的还是要走出自己的记忆阴影。所以相比于物质帮扶,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中国社会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几乎没有,甚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于他们的误解与歧视。 计划生育政策持续30余年,其为我国减少了人口爆炸的风险,但也为我国家庭增加了生活风险,“失独家庭”正是如此。而“失独老人”,期待更是一个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明天! 我们需要多给这样一个群体一些关爱,多组织一些慰问,也许短暂的看望,并不能解决他们内心的孤独,但是,总能带去一些慰藉。天空不会一直下雨,黑夜终将迎来黎明。希望这些老人们能早日开走出阴影,过好每一天! 中老年学习报 2018-03-23 15:2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