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环球时报》撰文指出,少数人对计划生育这一过去几十年的国策做“反攻倒算”式的批评,这是一种极端声音和假象。中国社会并不存在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真实痛恨。因为现在的人口结构出现了一点问题就全盘否定国家计生走过的路,这是缺少历史涵养的表现。 文章指出,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累积少生了4亿人。的确,在控制人口、加速国家资金积累、促进劳动就业、提高人口素质、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就这个层面来说,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实行后,以及现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高呼声下,也不能否认计划生育政策走过的路。 但是,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与落地,不仅事关国家发展,更事关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可况,计划生育,关乎了70年代的所有家庭,所有年轻父母。因此,我们评价计划生育政策,不能只看它对国家的贡献,更要看对群众的影响。 从70年代至今,无数年轻的父母,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只生育了一个子女,为此,他们毫无怨言,他们是“光荣的一代”。当然,无数三口之家平平安安过了一生,但是总有不幸者,在人到中年之际,丧失了独生子女——他们被称为失独者。当今中国社会失独者的数量已上百万。他们之中有的人较为年轻,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带着对已故孩子的思念重新来过。但是,有更多的失独者,他们已经丧失了生育能力,也无力再去收养一个孩子,余生只得在无尽的哀思中度过。 社会对于失独父母的担忧,一方面是担心其养老问题,他们几乎都面临着老无所依的凄凉晚景,但是笔者相信,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越来越完善,他们的养老将不再是大问题。但是,失独家庭为独生子女的逝去付出极高的感情代价,他们对于子女倾其所有、不计回报的爱瞬间崩塌瓦解,余生他们的痛苦无人能够感同身受。有的失独者已经有了第三代,独生子女的离去让孙辈无人抚养,他们不得不在年迈后还承担起养育第三代的任务。没有了子女的父母和没有了父母的子女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家庭的痛楚不是社会多点关爱、多点援助就能缓解的——社会即使无法缓解他们的痛苦,至少不要在计划生育政策取得的辉煌下忽略他们的痛苦。 除了失独父母的困境以外,空巢老人、独生子女婚后赡养四位老人的“421”结构家庭等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有很多的在孤独中长大的70后、80后、90后、很多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很多的空巢老人,他们在孤独与凄凉中,会反思:“为何我只有这一个孩子?”“为何我没有兄弟姐妹?”每一个问题,都事关从那个年代走过的每一个人,事关一个家庭的幸福,事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人文关怀程度。 评价一项政策的好坏,我们不能只看它的积极一面,也要看到它给千千万万群众生活和命运带来的深远影响,人们并非是要对计划生育做“反攻倒算”式的批评,只是希望国家的一项项政策,能够更加有温度,更加贴近民心,当一代人,用自己权益乃至自己的幸福来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国家建设时,整个社会都应感谢他们,当政策取得辉煌他们遭遇却不幸时,理应得到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用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就来稀释他们的痛苦与悲壮。 2015年07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