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起,我国第四次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在全国展开,这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老龄国情调查。近年来养老领域的一些热门词汇,包括空巢、失独、啃老、以房养老,都将纳入调查中。在贵阳的养老大潮中,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也考验着社区工作。怎么让这些老人晚年过得更充实,更幸福,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相关的话题。
空巢型:子女不在身边,犯病向邻居求救
家住百花山路金狮小区的刘大伯,今年65岁,现退休在家,老伴去年病逝离他而去,大女儿嫁去了遵义,一个月回家看望一次,小儿子在重庆工作,一年半载见不到两三面,所以他不得不一直独居。
刘大伯身体不好,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去年夏天,他的邻居突然接到他的电话:“我是隔壁的老刘,我快不行了,心里特别难受,喘不上气?”邻居放下电话,迅速赶往刘大伯家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随后,邻居又通知了他的女儿。
事后刘大伯回忆,他当时真的觉得自己不行了,子女都不在身边,脑子里只想到了平时关系处得不错的邻居。他告诉记者说:“现在自己岁数还不算太大,日常生活还可以自理,要等到真正老得不能动的时候,只能去找个养老院,要不然死了可能都没人知道。”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几乎成了刘老伯这类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支招:社区“子女”陪过节
“我不用去养老院啦!”前不久,刘老伯冠心病发住院,金狮社区服务中心买了慰问品去医院探望,出院后又到家里看望,社区工作者的行动,把爱心送到心坎上,深得刘老伯心。此后,工作人员还定期去给他做做饭,陪他聊天,给他收拾屋子。“我很感动,端午节社区的这几个孩子上午来家里陪我包粽子,晚上他们才回去和家人团聚的。”刘大伯总说社区的工作人员就是自己的儿女。
“目前,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光靠社区还是远远不够的,希望社会各界组织公益活动共同帮助空巢老人。”徐部长谈到,经济扶助的确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他们的需求更多是精神上的关心和支持。
要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须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比如,社区让一些老年人参与再就业,使他们保持生命的活力。比如,彭师傅就在金狮小区当保安,在为社会继续奉献的同时,精神上获得一种慰藉、满足,安度自己的晚年生活。
失独型:独生女儿走后,她开始封闭自己
相比于刘大伯这样的空巢老人,住在威清路的陈阿姨自从唯一的女儿走后,她的后半生,更不知道何处安放。
陈阿姨的女儿1987年出生,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保研,2012年2月,女儿在外地旅游遭遇车祸不幸去世。陈阿姨说,女儿生前最常跟她说的话就是:“妈妈,你不要怕,以后家里有我呢?”那年元旦,女儿还打来电话给全家人拜年,一个月后,陈阿姨面对的却是冰冷的尸体,捧回来的是一盒骨灰。
女儿去世以后,陈阿姨和老公搬离了原来居住的小区,几乎断绝了和从前生活圈子之间的所有来往。陈阿姨说,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共同的话题也是孩子,没有孩子,什么都没有了。
有关专家推算,1975~2010年出生的2.18亿独生子女中,有超过1000万可能会在25岁之前死亡。这意味着有2000万父母亲,在中老年失去唯一的子嗣,成为孤立无助的失独老人。
在陈阿姨所住的威清社区,她只是这些失独家庭的命运缩影之一。
支招:社区打开心扉
今年年初,威清社区服务中心把辖区这些失独老人纳入重点照顾名单。通过摸排走访,了解各位老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并为他们建立一户一档,开展一系列暖心计划,让老人意识到“我要幸福,而不是由别人来给他们幸福”。
在一次社区广场舞比赛活动中,居委会极力邀请陈阿姨参加,还找来舞蹈队里其他队员和她聊天,可能大家年纪相仿,陈阿姨哭了出来,她说终于找到一个地方可以诉说了,终于有人愿意听她诉说了。直到现在,陈阿姨还经常参加社区的广场舞活动,心情好了很多,还成了威西门居委会的一员,她说,“社区打开了我的心扉,努力充实我的生活,我要把失去女儿的痛苦转化为对他人的爱,每天做一些好事,让自己充实快乐地过下去。”
随后,陈阿姨经常“出谋划策”,协助居委会开展其他暖心活动,比如举行健康讲座、法律援助、时事简报等活动,让失独老人们可以了解社会,关爱自己。不过,“宽心活动”是陈阿姨认为最重要的一环,了解老人的兴趣、爱好,邀请老人加入社区活动,比如文艺队、合唱队、支援服务队,让老人把悲痛的心打开,参与社会服务,才是一种有成效的帮助。
啃老族型:30岁儿子啃老,老父难承受
“我不可能再养他了,他一天就问我要钱,这么下去我以后老了怎么办!”看着30岁的儿子不自立,整天游手好闲,老夏狠下心丢下这句话,转身消失在邻居和儿子面前,匆匆赶去工地。62岁的老夏和儿子小夏从大方来贵阳十几年了,不会技术活,单纯卖苦力,每个月3000块钱左右的收入。老夏也曾试着带儿子一起卖苦力,结果去晃荡了一早上,人就跑了。
陈先生是老夏位于太慈桥皂角井租屋的邻居,对老夏父子比较了解。“好几次因为老夏不给他钱,竟然打起来!”在邻居们眼中,“这种儿子要他有啥用。”听见邻居们的数落,小夏骂骂咧咧起来,“我没有能力,他有能力,凭什么不养我?”在他看来,并不觉得自己是啃老,而是因为没有能力,有能力肯定赡养老夏。小夏的职业生涯里,做得最长的工作是在一家网吧当网管,零碎时间也干过工地、当过服务员、去过工厂,“可我没力气干活,还要一直受老板的气,工人还怀疑过我是小偷,想打我,我受不了!”
支招:社区帮“断奶”
老夏居住的太慈社区,曾进行过摸排走访,发现类似典型的“啃老族”并非个例。“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原因,比如有家庭教育不足引起的,也有的则是因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导致的。很多待业青年,根本意识不到赚钱是件很辛苦的事”。社区党政工作部工作人员李嵩松说,这还不包括隐性的,毕竟不是光彩的事,也有不愿承认的家庭。
事实上,啃老已经成为一种城市通病,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曾做过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三成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去年,社区开始针对“啃老”家庭,成立个案,由专业心理咨询师、社工团队跟进。
接触小夏后,社区先联系了一家建筑工地和药店,分别让他去工地见习和去药店当营业员,社区称这段时间为“刺激教育”。两个来月的见习期,单调而艰辛。可是效果很明显,见习结束后,小夏开始理解了父亲赚钱的不易。
同时,社区也找到了小夏的老乡。当然,人选是精心挑选过的。“这位老乡,工作积极,热爱生活,与小夏的现状形成强烈的反差。”幸运的是,“刺激教育”加上老乡的以身说法,有效果了。现在,小夏开了一家手撕豆腐店,月入超过了老夏,完全能自力更生了。
专家:让关爱老人“常态化”
贵阳一位长期关注老龄化问题的专家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老年人的处境逐渐受到关注,如何让老人们度过一个生活有保障,精神上快乐充实的晚年,已经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老人面临的困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解决。
这位专家指出以社区为依托,服务关爱老人,确是一剂良药。贵阳很多社区的做法都值得借鉴。但为避免流于形式,社区应该与老人之间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帮扶形式,让老人能长期感受到来自社区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关爱老人,不能仅在表面,不只在逢年过节。要切切实实在机制、措施上下工夫,让老人体会到切实的关爱和慰问,让关爱老人‘常态化’。”
2015-08-17 07:58 来源: 多彩贵州网-贵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