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孺子牛49 于 2016-4-26 09:15 编辑
2008年5月7日是杨慧(为保护隐私,文中出现人名均为化名)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天,也是她23岁的独生女人生终点站。 杨慧清楚地记得这一天。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她突然接到女儿学校的电话,说她遭遇一场很严重的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女儿在本地的一所名牌高校读研究生,每个周末都会回家,陪陪爸妈。本来约定好今晚就会回家的,我们连洗澡水都烧好了。”说到这里杨慧的眼神又暗淡了下去。 赶到医院时,还是看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实,躺在病床的女儿的微弱的呼吸着,我一遍一遍的呼喊“我的女儿,妈妈来了,你要挺住啊”但是医生沉重的脸色说明了一切,不幸很快降临,女儿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不治身亡。“那一刻似乎天都塌了。” 三口之家就像几何结构的三角形,它是最稳固的结构。却也是最脆弱的结构。一旦失去一点,整个家便不复存在。 一位失独母亲的独语 女儿出事后,杨慧努力学会了上网,她一遍遍浏览女儿生前在QQ空间所写的,电脑屏幕散发的亮光,似乎也顺带点亮了她活下去的微光。电脑开机,世界重启,杨慧便可在显示器大小的家园里半步不离。 “女儿,妈妈告诉你,我们家的新房钥匙拿到了,已经开始装修了,等装修好妈妈一定会带你去看看;女儿,今年七月二十六日你们学校召开了研究生毕业典礼,你的同学一起来家里和我们道别,女儿你也毕业了;女儿妈妈昨天还给你的手机打电话,妈妈好像听到你的声音啊!我们一直保留着你的手机号。想听你再喊一声:老妈你好吗?” 这是杨慧给女儿写的纪念册——《成长》中的一段,键盘敲击出一行行文字,如和女儿说话般。就这样,女儿的一点一滴在时光流影上记录着。杨慧把这本回忆录拿给记者看。精致的硬壳,精心制作的内容,小心翼翼的被收藏着。
翻开这本叫做《成长》的回忆录,记录了女儿从从出生到成长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是对女儿最真切的思念,记忆里的一点一滴都被写进去。问起做这本回忆录的原因,“这是送给女儿最好的礼物,想她的时候就翻一翻,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杨慧把书拿过去翻了起来,摸一摸书中女儿的照片,就像在摸女儿的脸一般。 
困境中守望未来 失独家庭面临最大的困难是情感上的孤独,据了解中国的失独家庭超百万,这个庞大又特殊的人群,虽然生活艰难,内心凄苦,但他们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垮掉,依然在守望生活,守望未来。 如今,越来越多的失独父母以文字的形式表达思念,把孩子的成长一点点的记录下来,用文字和图片制作成一本回忆录,这个过程就像重新看着孩子成长一次。还有的失独父母表示,等自己老了记性不好了,翻翻这本回忆录,孩子就不会被忘记了。 让情感回归至文字,还原最初的思念,而不再靠着对孩子的回忆取暖。 2016年04月25日 15:16来源:中国新闻网 陆妙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