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妈妈”们与云南“爱心鸟”失独关爱中心工作人员(左三)谈心。刘霁锋 摄
新华网昆明5月7日电(旷丰英徐琪燕)母亲节前夕,新华网记者特意走近一群特殊的妈妈身边,倾听她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感受她们对于生活的那一份坚强。希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更多的目光能投向这一需要关爱的群体。
这是一群“失独妈妈”,对于她们来说,今年的母亲节仍然多少有些伤感。曾经的变故,已经让她们与自己的儿女天人永隔。她们曾经痛苦、绝望,甚至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亲朋好友和社会爱心组织的鼓励与关爱下,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已试着走出阴霾,重塑对生活的信心,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她们当中,还有很多勇敢的母亲正积极、主动加入到各类社会活动中,用自己的坚强感染着其他人。
王虹正在翻阅女儿生前的照片。刘霁锋 摄
王虹(左)与刘丽萍(右)。刘霁锋 摄
王虹 59岁女儿27岁时患骨癌去世
一块彩色的丝巾,一袭民族风长裙,让王虹看上去还有些时尚。慢慢接受了现实的她,生活也渐渐趋于平静。
回忆起7年前女儿的去世,王虹忍不住流下了泪水。2006年,她年仅24岁的女儿查出患了骨癌,为了治病,她和丈夫带着女儿辗转西南各地医院积极医治。不幸的是,3年后,女儿还是走了,那一天,王虹的世界也随之坍塌,她痛不欲生。
失去女儿的这些年里,王虹不愿把负面的情绪带给别人,但又想给情绪找到一个宣泄口,她去看过好几次心理医生。“每逢过年过节,我就特别难过,不是自己一定要去想,但确实是没办法。”她说,女儿人缘很好,去世这么多年了,每年清明节还有很多以前的同事会去她的墓地祭奠。
“这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听孩子叫一声‘妈妈’!”王虹抽泣着说。
杜兰英翻看儿子生前照片。刘霁锋 摄
杜兰英 61岁儿子28岁时患白血病去世
还没开口说话,杜兰英的眼泪就流了出来,哽咽声中,她说出了埋在心底最痛的往事。6年前,她28岁的儿子因患白血病去世,当时的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儿子为何就这样离她而去,一夜间头发白了大半。
回忆当年,为了治好儿子的病,杜兰英和丈夫毅然决然地卖掉了在昆阳的老房子。可她病重的儿子在得知这件事后,却拒绝了一切治疗。“他太懂事了,担心他走后,我们不仅没人照顾,还会因为卖了房子没住处。”杜兰英至今都记得儿子生病期间常说的话:“现在轮到我照顾你们了,我却病了,反而还要你们继续来照顾我。”她说,儿子在辞世前,一再叮嘱自己的叔叔阿姨,以后要多帮忙照顾他的爸爸妈妈。
儿子去世两年后,因长期悲痛,相依为伴的丈夫也去世了。这对杜兰英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时,我真不愿意见人,在家自我封闭了大半年,每天什么也不做,就是哭,很难过。”那时的杜兰英失去了一切感知外界的能力,唯有悲伤。后来在朋友的鼓励下,她才慢慢走出家门。
去年“母亲节”,杜兰英参加了一个活动,活动方的一位工作人员上前搂着她叫了一声妈妈,顿时,她放声大哭起来。“6年了,第一次听到有人叫我妈妈。”她说,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巨大悲痛,还要忍受长期的孤独和对晚年生活无人照顾而带来的精神上的恐慌与忧伤。
刘丽萍谈起女儿时忍不住伤心难过起来。刘霁锋 摄
刘丽萍在翻阅女儿生前照片。刘霁锋 摄
刘丽萍女儿生前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手稿。刘霁锋 摄
刘丽萍 54岁女儿27岁时因肝硬化去世
阳光、开朗,脸上时刻挂着笑容,生活积极向上,这一切让初识刘丽萍的人想不到她是一位“失独妈妈”,而刘丽萍就是一直用这些情绪感染着身边的“失独妈妈”们。
刘丽萍说,女儿是个多灾多难的孩子,从小就是医院里的常客。中学时,身体渐渐好起来了,可是又遭遇父母离异,跟着妈妈在单亲家庭长大。
回忆起女儿的点点滴滴,外表坚强的刘丽萍失声痛哭起来,“孩子后来是得了肝硬化。”她说,女儿很外向也很有爱心,花草栽种得整整齐齐,流浪猫、狗领回家好几只。
3年前的一天,刘丽萍的女儿突然发病,短短一小时后便永远离开了她。当时,刘丽萍想起女儿曾说过想捐献眼角膜的愿望,悲痛中的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捐献女儿的眼角膜。几天后,女儿的眼角膜分别被移植给了一位19岁的男孩和一位40多岁的女子。
“孩子不在了,但希望她的生命能够延续。”刘丽萍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做更多有价值的事。
黄凤珍(右)与杜兰英(左)回忆起往事不禁流下眼泪。刘霁锋 摄
云南“爱心鸟”失独关爱中心工作人员(右)安慰黄凤珍(左)。刘霁锋 摄
黄凤珍 64岁女儿34岁患乳腺癌去世
比起其他“失独妈妈”,黄凤珍算是稍微幸运一些的,女儿走了,但给她留下了一个外孙女。
“金链子走了,留给我根银链子。”黄凤珍这样形容女儿、外孙女与自己的关系。尽管如此,陪伴了自己34年的女儿的离去,依然是她心里最大的痛。在失去女儿的这10年里,她和老伴一直留着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女儿生病时大家捐款的记录清单,以前帮助过他们的好人,他们从未忘记,一直在慢慢报恩。
黄凤珍说,听见别人叫妈,她就特别难过。“妈,开门。”这是女儿在世时,她每天都能听到的话。她说,那时女儿回家,总会在门外这么叫,现在听到别人叫,总以为是女儿在叫自己。
“虽然现在女婿和孙女常常会去看望她和老伴,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愿过多去麻烦他们。”黄凤珍说。
“失独妈妈”们参加云南爱心鸟
失独家庭关爱中心组织的公益活动。(供图)
采访后记:
这群年龄在60岁左右的“失独妈妈”们,几乎没有了再生育的可能,她们不仅要承受人生中巨大的打击,还将面临老年后无人照顾的困境,如何养老将成为她们最为关心和忧虑的事。
就如受访者中的杜兰英,不久前,因牙痛到医院,需打麻醉进行处理,当听到医生说,需要家属签字时,她瞬间痛哭流涕。没有亲人的陪伴和照顾,也成为了她们生活中无法逃避的现实。
云南远望文教发展中心心理专家周光荣建议,“失独妈妈”们一定要学会分散精力,多参加社交活动和户外活动,如旅游、爬山、跳舞等都可以起到缓解忧伤的作用。此外,“失独妈妈”们在倾诉时,倾听者也要学会和对方进行情感交流,不能让她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中,否则,就很难走出阴影。
据了解,近年来,云南“爱心鸟”失独家庭关爱中心将部分“失独妈妈”们聚集到一起,不定期举行各类活动,尽可能给予她们关心,让大家“抱团取暖”,相互慰籍,找到走出阴霾的勇气。经历过沉重打击的她们,如今已逐渐能够坚强面对新生活,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应该为她们“点赞”,也希望有更多爱心组织为“失独妈妈”们提供关爱和援助!(完)
2016-05-07 17:12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