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空巢一生》,讲述的是一些失去独生子女家庭的遭遇。视频不长,但让同样有着一个孩子的我内心震撼,一脸冷汗。
从上世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估算,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以一个独生子女周围六个直系亲属(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计算,涉及近千万人。面对这样一个数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漠视。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的多子多福观念传统的国家,绝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只生一个孩子。任何人都有遭受意外伤害甚至死亡的风险,而这个风险一旦降临到中国人数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问题的严重性就成倍增加。所以我们的家长对自己的宝宝格外呵护,不愿意让孩子遭受一点风吹雨打。有人指责中国的父母溺爱孩子,把孩子惯成“小皇帝”。指责别人是轻松的,但当指责者自己也处于千顷地一棵苗尴尬境地时,保护自己的孩子就是一种本能。
然而意外总是存在的。一旦孩子身亡,对父母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首先是精神上的,就像一位失独妈妈说的:埋葬了孩子,也埋葬了我自己,“我还活着,但我已经死了”。其次是经济上的,孩子死了,自己老了,谁来养活自己?谁来照顾自己?
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2001年12月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27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
法律规定很明确,但遗憾的是,在绝大多数地方,这仅仅是个模糊原则的规定而已。面对这样一个陷入困境的特殊群体,政府不应该缺席,在解决问题的效率上政府的能力和作用也无可替代。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日常经济补助、养老、精神抚慰。
日常经济补助可以参照对低保家庭的政策执行。当然有的失独家庭实际并不存在日常经济上的困难,但这种补助更大程度上是表明政府的一种态度:你们为国家作出牺牲,国家没有忘记你们。
养老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不仅是失独家庭,每个独生子女家庭都存在或将要存在养老问题,只不过失独家庭显得更加急迫。如果计划生育政策继续长期保持下去,政府应出资兴建一批公益性养老院,解决这些家庭的后顾之忧。当然,这需要一笔资金,但这笔资金和各地林林总总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巨额花费比起来,微不足道。
对失独家庭的精神抚慰说起来很简单,但做好很难。这样的事情不是每年过年领导带着米面油送一次温暖就能搞定的,而是需要发自内心的同情、关心和爱。除了官方,还应鼓励志愿者、民间组织等参与,并给予各种方便和支持。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一定要保持对这样一个群体这样一个问题持久的关注。当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徜徉在公园里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在同样的一片蓝天下,在同样的时刻,有一些家庭正在煎熬中艰难度日。他们需要帮助,也许是经济上的一次援手,也许只是一个温暖的眼神。 (作者系公务员)
作者:沈占明 |
上一篇:最近辽宁那边怎么了 在群里看到信息下一篇:转北京大学李建新有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