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8-5 07: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死亡,别狂傲!
《突破》创刊时,苏恩佩还在癌症的治疗中,每两三个月就要去医院检查、拿药。一位前辈开玩笑地说:“你每次养病的结果,就是出现一本新杂志!”
她近乎疯狂地投入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身兼编辑、写稿、公关、督导等数职。《突破》带来的反响出奇地好,不久即由双月刊转为月刊,又应邀开始为电台做节目,开展青年的辅导工作。很快,《突破》就发展为一个多元媒体的青年运动,并且成为香港政府及民间最受信任的青年问题智囊团。
1982年4月11日复活节当天,苏恩佩走完她人生的道路,歇了她的工作,也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无限的怀念。在过世的前一天,她和蔡元云医师最后一次通话,她说:“我预备好了,没有一点遗憾!”
许多认识苏恩佩的人,都这样形容她:“她生命力很强,同时又很荏弱。”的确,因着癌症长期的折磨,她苍白消瘦的身躯简直弱不禁风,苦难和死亡威胁的阴影,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她。但是她从不曾因此产生自怜自艾的情绪,因着对信仰的执着和坚持,在困境中,她以自身的软弱彰显上帝的大能。同时,她也提醒身在苦难中的人们:“让我们不要去查询、追究痛苦的来源与根由,这是超出我们的范围的。”
她生前留下遗言,要将她的日记和私人资料烧毁,因此,她的那部半自传体《死亡,别狂傲!》一书,可以让我们略为一窥她自己面对死亡与病痛时的心情。这本只有130多页的小书,在她过世前半年出版,之后却一连再版20多次。其中,最能贴切地表达出所有认识她的人对她的追念之词的,是这本小书附录中,她自己写的一篇短文《悼亡友》。
她拒绝被塑造成一个坚强的人。她曾说那些过分夸耀她的人——“只是爱上了我的影子”。她身体虽不强壮,生命力却很顽强,曾留下“与其咒诅黑暗,不如燃烧自己”的名言。她的一生正像一根蜡烛,将生命完全为主焚烧,而且烧尽了。
附:苏恩佩作品《悼亡友》:
死亡突然临到你,可是你并不是没有准备的。在你每一天不断的对神最高的旨意顺服的当中,你不断正视着永恒。在死亡临到你以前,你已经多次正视死亡。
“没有保留,没有懊悔,没有退却”(注)——这也应该是你一生的写照。如果再给你选择的机会,你也绝不会选择任何在他的美旨之外的。你曾经选择了活在他的旨意中,用信心接受了生命的一切甘苦、祸福;我深信,你也一样乐意选择死在他的旨意中,用更大的信心接受死的奥秘。对一个“活着就是基督”的人,死亡不过是另一种生命。
没有遗憾——一个曾经活得那么扎实的生命,是再没有遗憾的了。留下那么美的回忆,在那么多的人的心中;每一个鼓舞的微笑,每一句激励的话,每一滴同情的眼泪,每一个责备的眼色,每一次爱心的服事,都被镶嵌起来、都被凝化。而那些因着你的见证而得到“生命”的人,那些因着你的栽培而成长的人,那些因着你的扶持而坚强起来的人,将继续将你所传递给他们的,传递出去。你可以放心,你并不曾留下一个空档!
挚爱的朋友!我该如何感激你的死所带给我的启示?你以睿智的心灵,体察到你的朋友正陷在困境,落在危机中,于是在脱离了时空的限制之余,你借着你的死,重新提醒她生之意义。你知道她在极度沮丧、消沉之中,对自己有意无意的松懈、放弃;你知道她在有意无意之间,正在出卖自己、出卖生命,也出卖她的主。于是你的死震撼她,使她从迷惘中抖擞起来。你使她重新看到:生之价值,只有在死中看清楚;而生命的意义,也在正视死亡中完成。只有当我们将每天、每时刻,看作在世上最后的一刻,我们才能活得积极、活得扎实;只有当我们将生命中的每一瞬、每一桩事,都置于祭坛上,而以自己的生命浇奠其上,我们才算是真正在活!
原谅我们的眼泪——在你进入荣耀的日子;原谅我们的唏嘘——在千万天使的欢腾中;更原谅我们的悲伤——在你与救主面对面的时候。
我们仍是有限的,我们的视线仍是模糊不清的。然而哽咽着,我们唱出了那曾支持了你,如今又支持着我们的荣耀的盼望:有朝一日,这断了的银弦,将要重续!我们将一同站在那为我们死而复活的救主面前!
注:这句名言,来自于一位亿万富豪独生子博徳恩(William Borden, 1887-1913)。他18岁高中毕业时,因为中国内地会一位在兰州的宣教士之见证,决心放弃继承家业,到中国向穆斯林传福音。他在母亲送他的毕业礼物《圣经》的内页上写下第一行字:“没有保留”(No Reserve)。4年后,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在母亲再度问起他的时候,写下第二行字:
“没有退却”(No Retreat)。又过了3年,他从普林斯顿神学院毕业,加入内地会。在准备前往中国兰州时,途经埃及开罗学习阿拉伯语。3个月后,却死于脑膜炎,年仅25岁!当母亲收拾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在圣经上写下了第三行字:“没有懊悔”(No Regret)!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