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洲近两千个失独家庭中,许多失独者除了要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还要承担照顾第三代的重任。留有第三代的失独家庭和没有第三代的失独者相比,他们暂时得以相互慰藉,对于失独者来说,孙辈的存在让他们的生活多了陪伴,少了悲伤,却也让本该安享的晚年增添了许多压力。 同样,就失独家庭的第三代自身而言,他们的未来同样令人担忧。 1 株洲约有数百失独者第三代 2009年,在29岁的独生女儿因肝癌离世后不久,60岁的老人林雪芬(化名)就抱着刚满1岁的孙子伟伟,带着悲伤一路奔波,送到了洞庭湖畔的亲家。住了几天后,林雪芬咬咬牙,又把孩子抱回了株洲。“当时想放孩子给亲家养,但那边家庭条件太差了,在偏远农村,房子已经破旧,孩子在那儿一直哭泣,我狠不下心又抱了回来。” 类似于林雪芬这样的失独者,他们的第三代又被称为失独者第三代。在国内,人们对失独者的关注越来越多,但作为失独者的第三代,无论是在株洲还是国内其他城市,都鲜有关注。 即便是在株洲长期从事失独家庭公益关爱的刘执中、欧阳利华等人,采访中都表示鲜少接触过类似的情况;不仅如此,政府相关部门也未特意做过相关人数的统计。 记者调查了解到,株洲的失独者第三代并不多,在芦淞区建设街道20余个失独家庭中,抚养有孙子女的仅有两个;在田心东门社区的13个失独家庭中,也仅有两个家庭抚养着第三代。一位街道办计生人员估计,株洲抚养有第三代的失独家庭不足五分之一。依据这个估计可以推算出,在株洲近两千个失独家庭中,大约有数百名失独家庭带着第三代。 2 第三代谁来抚养 “以后对孙女有什么打算?” “媳妇会改嫁,把她带走。” “失去儿子后,你不想带着她吗?” “不想,养不活。” 11月13日,株洲寒雨直下,记者和田心东门社区失独老人周非爱的对话,言简意赅。今年6月独子因故离世后,年轻漂亮的媳妇还未改嫁,但只是迟早的事。周非爱说,“媳妇人还不错,我们也不想耽误她,只是孙女冰冰的归属成了最大的问题。” 媳妇家在湖北,也是独女,父母分居多年,家境比周非爱家的条件还差,而且媳妇有眼疾,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工作。 周非爱从中年开始,就一直身体不好,常常住院,在家中顶梁柱儿子离世后,整个家庭就撑不下了。如今,家里唯一经济来源就是依靠周非爱一千多元的退休金。周非爱说,“我们都很疼爱冰冰,只是不知道怎么去养活。老伴是个孤儿,自己与婆家因为先前的矛盾,早就断了联系。” 林雪芬的境遇并不比周非爱好多少,如今已5岁的孙子伟伟穿的衣服,大多是好心人送的,玩具也是别人资助的。林雪芬说,自己经常带孙子到神农公园玩,别的小朋友都会撒娇让父母买很多玩具,但是带他出去看看,不用买吃的不用买玩的。 “他的生日10月19号,我老了记性不好,他自己记得却不会提醒我。”林雪芬说,“第二天我想起来说给他买好吃的,他说不吃。” “我8岁的孙子从未有过零花钱。”云龙区学林街道的唐娭毑告诉记者,儿子因尿毒症病逝后,媳妇虽没有改嫁,但回到了老家湘潭打工,每年给孙子政政交学费,生活则完全是自己照料。唐娭毑说,自己每天去市场都是挑最便宜的剩菜买,苦了正在长身子的孙子。 记者了解到,当前国家层面并未对失独者第三代出台相关保障政策,株洲市也鲜有针对失独家庭第三代的专项帮扶。但在国内一些城市,已开始重视对失独者第三代的成长关爱。例如,浙江嘉兴市计生协会较早了解并掌握了失独家庭第三代问题,并于去年在全市启动“三叶草爱心助成长行动”,号召各级相关单位与失独家庭第三代结对帮扶,并对失独家庭第三代给予每学年2000元学习、生活补贴费,同时在情感关怀、课业辅导和就业援助上也有所作为。 株洲某街道办计生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株洲未有失独家庭第三代的专项资金和帮扶,但在其他方面会给予照顾,比如给予低保名额,或在过年过节给予福利慰问。 林雪芬说,孙子伟伟曾在石峰区读幼儿园,后来上月塘社区一幼儿园答应减免500元学费,就转学到了上月塘就读。 4 第三代教育归属何去何从 每天幼儿园放学,林雪芬都会在园区门口等待,和孙子手牵手回家。回家后,伟伟就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林雪芬说,周围没有同龄孩子,他的朋友也很少,很少出去玩。“他经常告诉我,在幼儿园经常有小孩欺负他,他就不跟他们玩了。”林雪芬说,“他人很老实,受到欺负他会哭,我问他会不会还手,他说打他们不赢。” 唐娭毑同样告诉记者,孙子在曙光学校年年拿三好学生和其他奖励,但是最让她无奈的是孙子性格偏软,遇到事情就是哭鼻子。 “其实他很懂事,比同龄人早熟很多,在家经常帮我择菜,扫地做家务。”但已近暮年的林雪芬并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方式,她坦言,自己并不会教育孩子,5岁的伟伟识的字比她还多。 老伴还在世时,两人最常做的事就是带孙子打牌、打麻将。“他打扑克牌上手很快,如今已经会玩很多种牌。”林雪芬说,这是孙子最多的娱乐活动。 林雪芬的女婿并未离去,一个人在外面打两份工养家,每月却只有2300元的收入。晚上睡在外面,只在午饭的时候回一次家。因为与儿子接触少,每次提出带儿子出去玩时,伟伟都要带上附加条件,“要带上奶奶才出去。” 长期从事失独家庭心理咨询的欧阳利华告诉记者,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很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少年懂事,清楚家庭不易,他们意志力坚强,立志改变家庭现状;一种情况是孩子自制能力差,缺乏管教走向偏离社会的道路,小孩子学好难,学坏就容易。 越长大越悲伤 女儿离世后,林雪芬告诉孙子,“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赚钱去了,赚了钱给你买好吃的。” 刚开始伟伟深信不疑,旁人提及妈妈时他均是骄傲着如此回答。但林雪芬发现,孙子慢慢长大后,旁人提及妈妈时,他开始低头难受地说“不知道”来应付。 林雪芬把女儿的相片都收起来了,害怕孙子看了难受,“我打算等他10来岁后再把相片给他,但也许等不到那个时候,他就已经知道真相了。”林雪芬说,“带着他,我的负担重了许多,但相对来说,他给予我的快乐更多。” 8岁的孙子政政,也成了唐娭毑余生最大的安慰,也是她晚年生活的全部意义。她曾经大多时间待在家里不愿出门,孙子上的小学和家相隔并不远,每天接送孙子上学,给孙子买菜做饭,是她挪步离开那冷清的家的全部理由。 但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也无法填补第三代失去父母的缺陷。如今,这份痛苦因为年纪幼小无法体会,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长大,越悲伤。 几年内接连失去了独女和老伴的林雪芬,看着孙子那清澈的眼睛说,“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陪他走多远。” 2015-11-15 09:48 株洲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