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孺子牛49 于 2015-8-4 14:43 编辑
“失独家庭”已经成为社会的痛楚。失独者的后半生该如何安放,是失独群体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为解决日渐凸显的失独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广州首次设立“失独养老专区”,让老人失独不“孤”。据悉,广州市老人院目前共开放50个床位接收失独老人入住。(7月28日《新快报》) 卫生部的数据显示: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而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也就是说,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失独家庭不同于丁克族及不婚主义者,他们是有孩子之后,又失去了孩子。当失独夫妇成了失独老人,还要忍受孤寂、空虚与病痛的多重煎熬。 广州市老人院为失独老人设立“失独养老专区”,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现在国内大部分地方并没有专门为失独老人设立的养老院,先在普通养老院开设“失独养老专区”,可为进一步建立失独养老院积累经验。去年广州“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韩志鹏提出,从征收的社会抚养费中拿出部分来建失独老人院和提高对失独老人的经济补助。2013年时,曾有19个省份首次向社会公开其社会抚养费年度征收情况。这些省份公开的2012年度社会抚养费征收总额超过166亿元,可以考虑从其中拿出一部分来用于失独家庭。 前不久,北大教授、知名学者钱理群夫妇将入住养老院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钱老年已76岁,因为一些原因,他没有子女。对于这些并无子嗣的老人,他们更为敏感而多愁,给他们设立养老专区,可以让他们在相互慰藉中,抱团取暖,相互鼓励与支持。所以,失独老人养老专区,也不仅限于失独老人,可以扩大到一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子嗣的老人。与其他老人有些不同,孤寡老人没有子孙环绕,更需要社会的关爱与照顾,养老院也应该为他们更多地提供一种亲情的代偿服务,让他们在养老院感受到家的温暖,其他的老人,间或会被接到子女家享天伦之乐,如若孤寡老人与他们混住,难免会引发思亲之痛。 其实早在2013年,宁波就已建设了首个区级的失独养老院,当年年底开始营业。我们常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这些无子女让他们颐养天年的老人,责任已经转移到社会身上,不能再让失独老人踽踽独行。面对这一庞大而孤单的弱势群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命题显得尤为迫切。 其实,设立“失独养老专区”也好,建立失独养老院也行,都是为了更好照顾这些失独等孤寡老人,而并不是划出一片区域,来给失独老人贴标签,并差别对待。对失独老人不仅要一视同仁,更要特别优待,比如要能避免一些护理人员,因为失独老人无子女,不怕其子女找麻烦,而无所忌惮。对于容易内心受伤而敏感的失独老人,只有以更好的物质条件及关爱来回报他们,才能体现制度对于弱势群体及“特殊贡献群体”的兜底作用,及社会善待老人的积极意义与作用。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戴先任 2015-08-04 06: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