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全市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和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已经超过7万人,近年来,我市积极鼓励志愿者定期上门为空巢、失独等特殊老年人家庭提供“安全守护”和“谈心交流”等服务,实现了助老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下午2点,钟楼区锦阳西苑居民李娟珍家里,69岁的志愿者管德明在和老人拉家常。今年已经88岁的李娟珍,年轻时从上海来到常州工作,不幸的是独生儿子早年因车祸去世,如今只有老两口相伴生活。这两年,志愿者定期上门嘘寒问暖,让这个失独家庭倍感温馨。李娟珍告诉记者:“志愿者常来电话,问我有什么事,他们也是常常来看我,也是来照应我,我感觉温暖。” 去年10月,常州正式启动“邻里守护”老年人志愿者互助活动,鼓励低龄老年志愿者,与本社区有需要的高龄空巢、独居或失独老人结对,来破解特殊老年人家庭“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难题,也让我市的助老志愿服务摆脱了“节前一窝蜂,平时无人管”的尴尬局面。 老年人志愿者管德明告诉记者:“一般来讲我们是每个月的时候打个电话,联系联系问她有什么事,我们应该把温暖传递起来。” 锦阳花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晓婷介绍:“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的结对,给老年人带来了生活的关爱。” 截至目前,全市“邻里守护”志愿结对率已经接近50%,其中还有不少具有专业知识的巾帼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心理等方面的服务。锦阳花苑居民刘婆婆今年82岁,两年前老伴去世后,虽然儿子也经常前来探望,但也难免寂寞,再加上自己100岁的老母亲又在春节年前过世,刘婆婆最近有些郁郁寡欢。在市心理学会巾帼志愿者陶丽萍的耐心疏解下,老人渐渐打开心扉,说出了心里话。“我的经济也不缺,我就是人冷清得不得了,一到晚上我就不要睡觉,最好他们经常来照应点我就好了,这样我就是心上想想要好过点的。” 针对刘婆婆这样的独居老人,专业人士也建议,要适当参加活动、学会自我调节。常州市心理学会志愿者陶丽萍建议:“她去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她跟人多交往,如果她白天跟很多朋友、同伴在一起了,她白天过得很快乐,她晚上就很安然地入睡了,不管哪个年龄段,都要跟社会有链接,不能在家里不跟外部去接触。” 2016-02-21 19:45:07 来源:中吴网 作者:殷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