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吴述安和黄荣珍找到市红十字会,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今年初,独生儿子遭遇车祸,忍着晚年丧子的悲痛,他们选择了一棵树,作为儿子的长眠之地;今年5月,吴述安肿瘤手术,却依然将7000元的特扶金捐赠给了长风乡的一位贫困大学生。他们是迎江区一对普通的夫妻,年过古稀,却用行动演绎人间大爱。 遗体捐献,为子孙留一片净土 “万物从大自然来,人也一样。”9月8日,说起捐献遗体的初衷,70高龄的黄荣珍说她想得很简单,“没考虑很多,只是想把自己的器官给有需要的人。” 黄荣珍和吴述安是迎江区新龙社区一对普通的夫妻,今年都已经年过古稀,但他们却相继做出了一个不普通的决定——捐献遗体。而这个决定的开始,是一则被新闻触动了。 2013年,黄荣珍在电视中看到一则新闻,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因病去世,因为生前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她的父母为了完成她的心愿,同意捐赠了她器官。 “看了新闻我也被感动了,就想着也能捐献遗体。”黄荣珍说。 有了这个想法,但去哪里捐献?有什么手续?黄荣珍却一无所知。于是黄荣珍开始向有关部门进行打听。 “先去了卫生局,知道了红十字会在高井头。又跑到高井头一路走一路问,最终找到了。”黄荣珍说。 咨询了遗体捐献的相关事宜后,黄荣珍带回了一份《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这时,丈夫吴述安才知道妻子想要捐献遗体的事并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 “听了她的想法,我也很赞成,周总理那么伟大的人物,都没有留下墓碑,身体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留下来。”吴述安说。 入土为安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对于捐献遗体,黄荣珍的大姐一开始极力反对,可黄珍荣将她的想法一一说出,大姐最终还是接受了她的决定。“人看开了,死亡也不可怕。对于遗体捐赠,我们绝不后悔。”吴述安说。 遭遇车祸,为儿子选择树葬 黄俊是夫妻俩的独生子,但十几年前患上了精神分裂,常常突然离家出走。因为药物中断,病情出现反复。今年1月21日,正在看电视的吴俊突然从家里跑了出去。 “我还记得那天下着大雪,我们一连找了好几天。”吴述安回忆道。 直到13天后,苦苦寻找了13天的夫妻俩从警方那得知一个噩耗——1月23日,月山铜矿附近发生车祸,吴俊因车祸去世。 在料理儿子身后事时,夫妻俩咨询了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是否有电视中海葬、水葬等生态的殡葬方式。在了解到安庆正在进行殡葬改革,可以选择树葬时,他们选择了一棵树,做为儿子的长眠之地。 “那里的风景很漂亮。”黄荣珍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树葬不建墓、不立碑,但是骨灰盒一个月之后就会分解,滋养树木。” 出资扶困,捐助贫困大学生 由于是独生子,吴俊去世后,迎江区卫计委为夫妻俩申请了特别扶助资金,两人每年有8000多元的补助。可夫妻俩却主动和卫计委联系,希望他们能够寻找一个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用这笔补助金帮助这个学生。 经过迎江区卫计委多方走访,最终在长风乡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据了解,被资助的大学生姓陈,今年参加高考,被福建中医大学录取,但每年光学费就需要6700多元。 “这孩子母亲智残,父亲车祸致残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家庭收入仅靠农村一类低保金和计生奖扶金维持。”说起资助学习的情况,夫妻俩很惋惜:“听说暑假还一直在打工。” 9月2日,夫妻俩将7000元钱汇到了陈同学的银行账户。“大学四年,我们肯定帮她读完。”黄荣珍说。 每年资助7000元,对于夫妻俩来说并不是特别轻松。虽然俩人的退休金每月加起来近5000元,但吴述安今年5月刚刚做完肺部肿瘤手术,身体还正在恢复,但他们却非常知足。 “我们两个人都有退休金,过日子足够了。我们希望用这笔钱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不要她回报我们,只要她能好好学习,孝敬父母,回报社会就行。”吴述安和黄荣珍说。 2016-10-14 10:56 来源:安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