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卫生有人打扫,水电暖出了问题,打个电话就有人上门维修,社区开办长者食堂,就餐可享8.5折优惠……大明湖街道69岁的居民胡景芝享受了一系列居家养老服务。 每天6点多,胡景芝会准时起床,为上二年级的孙女潆滢准备早餐,再送她上学。从学校回家,她要照顾半身不遂的老伴吃饭。1日,刚吃过早饭,家中门铃就响了,家政工许女士如约而至。每周,许女士会登门两次,帮助胡景芝擦桌、扫地,清理厨房、清洗衣物,每次服务3个多小时。许女士干活时,胡景芝搀扶着老伴在屋里慢慢散步。 上午孙女放学时间到了,胡景芝接完孙女就去家附近的长者食堂买了2个馒头、1个包子,还有一份菜,共12.5元,她拿出一张爱心打折卡,可打8.5折,这顿饭,胡景芝花了10.6元。下午4点多,孙女写作业时,感觉房间内有些暗,胡景芝开灯时发现灯泡坏了,赶紧给街道办的“家家帮”服务热线打电话,工作人员告诉她,维修人员马上会上门。10多分钟后,维修人员到家,1分钟就换好灯泡。灯光一好,整个房间亮堂起来。吃过晚饭,胡景芝和潆滢聊了会天,商量周末去居委会参加“爱心家教”活动,有大学生帮潆滢辅导功课。晚上9点半,一家人关灯休息,等待新一天的到来。 胡景芝是大明湖街道县西巷社区居委会的居民,7年前,一场急症夺走了她30多岁独子的生命,她和瘫痪20年的老伴成了失独老人,有一个年幼的孙女。儿媳妇承担起养家重任,常年在外打工。了解到胡景芝家中的情况,居委会工作人员赶到老人家,赠送给老人一部“一键通”手机、一张社区长者食堂的爱心打折卡,并告诉她,如果需要家政、维修服务,可拨打街道办的“家家帮”服务热线。提起享受到的服务,胡景芝十分感慨,“我们家本来每个月是20个小时家政服务时间,因为我老伴的情况,街道办给增加到了每月30个小时。” 记者了解到,胡景芝的情况只是大明湖街道办居家养老项目的一个缩影。2014年,该街办建立“居家养老平台”,属于省内首家,为辖区内108个老人提供免费服务,并为4142个老人提供低价的有偿服务,“这4000多人基本涵盖了辖区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平台的工作人员张女士说。记者看到,这个平台上显示了该街办的地图,点击地图上的人物图标,即可显示老人的具体信息,包括照片、联系方式、地址以及紧急联系人的方式等。每个老人有一部“一键通”手机,“1”号键即是平台的热线电话,手机背后有一个红色紧急按钮。该平台还设置了报警装备,老人离开辖区,手机便会报警,能“追踪”到老人的位置。 居委会的服务队就像亲闺女,空巢老人藏福喜的欣喜: 记不住女儿电话却记得联系社区 85岁的藏福喜老人住在南辛庄北街9号,是南辛庄街道南辛北街社区的一名空巢老人,她的子女常年不在身边,但老人的晚年生活并不孤单,“社区里这些闺女每天都来看我,像亲闺女,每次她们来,我就很高兴。”在南辛北街社区,社区挖掘的红衣大姐志愿服务队6名成员,每天都要去空巢、孤寡老人家中看看,除了送午饭,还会帮老人做家务,陪老人聊天。 3日下午2点左右,藏福喜坐在街上晒太阳,旁边跟着南辛北街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王丽琴。王丽琴是社区居委会红衣大姐志愿服务队队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负责人,照顾她十多年。见到记者来看她,藏福喜露出笑脸,拉着记者回家。7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入眼的是干净明亮的窗户,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 藏福喜的老伴30多年前去世了,膝下3个子女也因工作忙碌没办法每天照看老人,甚至几年见不到一面。这两年,孙女大学毕业后,还能陪她一起住,但孙女刚参加工作,每天工作十分忙碌,还经常加班,老人大部分时间一个人在家,“孙女每天早上6点半就要出门上班,晚上10点半才能到家。” “居委会特别照顾我,每天中午11点多就来送饭,也经常过来打扫卫生,陪着说说话,过年过节还来包饺子给贴对子。”这些贴心的服务,让老人倍感温暖,“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老人不停重复这句话,手中紧握着手绢,说到激动时就擦一擦脸上的泪水,一旁的王丽琴紧握着老人的手,“是,我们都是您的孩子!” 藏福喜患有冠心病,2013年的一天,突然觉得心脏不舒服,便去了社区医务室,工作人员做了检查发现,必须联系她的家人,“跟社区联系,她们知道我闺女电话”。老人记不住闺女的电话,却知道联系社区。当时负责照顾她的贺玉莲迅速赶来,并联系到她的女儿。 藏福喜是南辛北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第一批受益老人。“第一批只有2个人,开始很多老人有顾虑,觉得接受了这个照顾,显得家里孩子不孝顺,后来社区做工作才慢慢接受,现在社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有40多位老人。”王丽琴说。 据南辛北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刘秋玉介绍,南辛庄北街社区有人口7175人,60岁以上的老人1715个,80岁以上的老人145个。除了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社区还提供日间照料的服务,在约170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设置了图书室、棋牌室、电脑室、功能室等多个活动场所。 “南辛北街社区是辖区比较典型的试点,明年还将在街道5个社区引进专业社工,帮助开展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等服务。”南辛庄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延伸阅读 济南将建立老人数据信息大平台 目前,济南约有90家养老机构,属于医养结合模式的有十余家左右,相比此前的不足十家,有了一定的程度增长,医养结合仍然是未来济南养老机构的发展方向。济南现有的养老格局为“9064”,有90%的老人居家养老,6%的老人进行社区养老,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占4%。也就是说,在医养结合之外,济南大部分老人更青睐在家门口进行养老。记者从民政部门获悉,居家、社区养老并没有清晰界限,济南正在尝试社区居家养老一体化的养老架构,通过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等作为支撑,建立起整个社区的老年人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了解到老人的身体情况以及需求,老人也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服务。 此外,《济南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6-2020年)》年底前有望正式出台,文件将细化到济南各区人均养老用地情况、养老床位缺口数量等信息,逐步推进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居家照料服务中心的建设。未来想在哪里养老,看看规划就有数了。 2016-11-05 07:16:26 来源: 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赵樱宁 柏凌君 张力文 周昌红 姜萌 责任编辑:田艳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