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者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失独者之家交流群

社区广播台

查看: 2657|回复: 0

查:中国年增失独家庭7.6万 怕老怕病不怕死(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6 08: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失独母亲的“软弱”和“悲凉”

45岁的“阳阳妈妈”,情愿自己是六七十岁,“那样可以离阳阳近一些,离现实远一些。”

孩子走后两年,老公开始很少回家,“阳阳妈妈”觉察出什么,但失去孩子的悲伤抽走了所有的力气,她没有过问。

直到有次深夜想起阳阳的时候,她给老公打电话,得到的回答是“儿子都走了,我跟你没什么关系了。”

最后,结婚20年的老公一纸诉状闹到法庭,说“夫妻感情破裂,要求分割财产。”

每一次开庭,“阳阳妈妈”都一个人。站在庭上,看着老公在律师和助手的陪同下,控诉婚姻有多么不幸,“阳阳妈妈”说“对人性心灰意冷”。

一审判决,离婚后房子归女方,她觉得一切该结束了,没想到老公又提起上诉。

“孩子没了老公就是唯一的依靠,就算不能依靠,也不能成为施害者。”“阳阳妈妈”的软弱让北京的几位姐妹又愤怒又心疼,“法律说保护女人,都保护哪里去了?”

一间不足10平米的平房外搭出个棚子,一半是厨房,一半是吴锐的“卧室”。

失去孩子后,离婚的吴锐寄居在80岁的父母门外,一晃十几年。

逼仄的斗室内,她和父母在距离电视不足一米处一字排开。

电视里画面跳动,他们却如三尊雕塑。

吴锐的妈妈说,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吴锐每个月领到的200元补贴,大多都要用来控制病情,“我们活着,她才活着,那以后呢?”

记者调查北京多位失独父母,他们孩子都是在十几岁至二十几岁之间,因疾病或是意外去世,大多没有结婚和下一代。

失去孩子那年,孙文霞(化名)39岁,原本有再生一个的机会。孩子生前巨额的治疗费,让她几乎没来得及悲伤,就背上债务继续生活。债务还清已是2011年,孙文霞已快60岁了。

更多的是已没有生育的机会。

女儿离开后,“孙萌妈妈”曾尝试过抱养一个孩子。当她走进孤儿院,孩子们“哭喊着我就呆在这里,我不跟你走。”她的心瞬间凉了,“不是我的,就不是我的。”

“小男妈妈”说,抱养孩子在失独群体中并不是太多,“这跟爱心真的没有关系,父母亲总会跟自己离开的孩子比,精神负担更重。”害怕“老无所依”的明天

焦虑,时不时在失独父母心中弥漫。

谈到现状,他们总会做一组比较:

首先跟失去孩子的年轻父母比——他们好歹还年轻,还能生育,还会有孩子,还有希望。“我们呢?”

然后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不管子女怎么忙,他们总归有个盼头儿。逢年过节,还可以共享天伦。看病抓药,总还有可以依靠的人。“我们呢?”

接着是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他们没有拥有过,又怎么会因为失去伤心。再者说,他们可以成为五保户,成为政策关照对象。“我们呢?”

……

有一天走不动了,生病了不能去挂号,还遭到保姆的欺负……

这是“孙萌妈妈”经常想象的场景,“我不怕死,怕病。”她说。

“锥心泣血,悲天怆地,撮土焚香,母为儿祭。”每年儿子祭日,61岁的“李昭妈妈”都会写诗寄托哀思,黑体加粗的方块字堆砌着她对儿子的思念。

“国盛家破今日,老无所依明天”去年的祭词,李昭妈妈这样写道。

养老、医疗,成为大多与共和国同龄的失独父母,最大的共同焦虑。

新闻里说北京好点的养老院排号要10年,还说年纪大一些的失独父母寻找养老院,被对方以“没人签字,出了问题谁负责”理由拒之门外。

这些都会让他们紧张万分。

调查期间,记者针对失独父母找养老院向海淀、朝阳、大兴等地多家养老院咨询,得到的答复是入住养老院一定要有监护人(多为子女)签字,如果没有必须有所在街道或工作单位提供的相关证明。

“去哪儿找证明?谁愿意管这摊子事儿呢?”失独父母的担忧并不是没有来由,无论是所在社区还是原工作单位,都没有承担这项职责的部门。在养老体系本身存在着种种掣肘的背景下,这些失去依靠的父母们无疑更加忧心忡忡。

“即使养老院没这么多问题我们也担心。”“李昭妈妈”脑海中会时常浮现年老的自己出现在养老院里的样子,“别人的儿女定期来看望,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总结,无人养老,无人送终,是很多独生子女夭亡父母普遍担忧的残酷现实。而入住社会养老院又面临着重复的刺激与伤害。

穆光宗直言,失独群体的产生是计划生育政策必然产生的结果,“我们应该善待他们,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才走到了今天,他们老了,政府应该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有自己的家园,让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有安宁的晚年。”对“玻璃心”的尴尬救助

失独群体进入公众视野后,一组数据被反复提及:据专家估算,目前全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与此同时,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

北京市计生委此前披露,目前北京共有3900个“失独”家庭,其中涉及7746人。

与之对应的是,自2007年我国出台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开始,年满49周岁、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按照规定可以每人每月领取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

在北京,这项补贴自2008年开始发放,数额为每人每月200元,直至亡故。

此外,根据北京各区县情况,独生女子亡故后,女方年满55周岁,男方年满60周岁,可一次性领取5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补贴。

“哦,是领那个死了孩子的补贴是吧,给,填这张表。”“孙萌妈妈”在领取这笔钱时,街道干部的话再次伤害了原本脆弱的心。

“董毅妈妈”看到区政府计生网站有个“公众留言”板块,满怀希望地留言呼吁关注失独群体。得到的答复是“您好,您的建议我们会向有关领导反映,同时感谢您对人口计生工作的关注。”

“根本就不体会我们的感受。”这样的官方辞令,也让“董毅妈妈”感到失望。

2008年,因领失独取补贴要进行公示,“李昭妈妈”跟街道产生激烈的争执,最终在中国计生协相关领导的干预下才没有公示。

“一公示,所有人都知道了。”“李昭妈妈”说,“干吗还要撕开我们的伤口给别人看。”

“董毅妈妈”说,曾有个公益组织要捐助北京一个生活困难的失独者,她帮忙联系街道,对方回复“大姐求求您了,我们街道自己救助她,别让她去成吗?”

今年的母亲节后,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廖琦立拍摄关于失独群体的纪录片,遭到街道计生人员阻挠,不得不改到哈尔滨拍摄,定名《玻璃心》。






上一篇:调查:中国年增失独家庭7.6万 怕老怕病不怕死(三)
下一篇:老无所依?走近中国失独家庭
爱在失独者之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