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者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失独者之家交流群

社区广播台

查看: 2902|回复: 0

老无所依?走近中国失独家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6 08: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养儿防老”文化背景下,失独家庭是否将面临“老无所依”的凄凉晚境?

编者按有这样一些家庭,由于疾病或灾祸使父母失去了独生子女,人们把这样的家庭称为失独家庭。这些失独家庭虽然生活艰难、内心凄苦,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因此而垮掉,他们依然在守望生活、守望未来。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理解与帮扶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更多的重视。

最近,本刊记者深入湖北、四川、辽宁等地,走进失独家庭,与失独父母们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感受他们,思考我们这个社会能为他们多做些什么。毕竟,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

倾听:失独家庭,处境艰难

我们采访过的失独父母大都在50岁上下,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自身年龄偏大,再生育机会渺茫;越逢亲人团聚的节假日越伤感,只好躲亲避友;年老体衰,卧榻之侧没有子女照料……

1999年3月8日,这是58岁的李铭兰痛不欲生的一天。这天,还在上大学的儿子因为突发性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

13年过去了,记者见到李铭兰时,从她脸上已看不出愁容,聊天时说到开心处,还会放声大笑。然而,回忆起儿子的点点滴滴,泪水又禁不住流下来。她说,现在一直在服用抗抑郁药。

“儿子刚走那阵,我像疯了一样,感觉他没死,只是出远门了。他房间的电脑和书柜我一直保留原样,每天我会做一大桌菜,不停地给他的BP机留言,喊他回来吃饭。有时间就去商场给他买衣服。”李铭兰说,一共给孩子买了三个衣柜的衣服,如今还放在家里。

采访中,很多失独父母告诉记者,他们是“两面人”,人前格外坚强;回家后,合上眼却默默在哭泣。他们自称精神上残疾了,余生已难治愈。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的日子恰是他们最难挨的时光。

武汉一色织布厂退休职工刘绍敏和丈夫住在一栋破旧的居民楼中,周边正在大规模拆迁,堆满了建筑和生活垃圾。刘绍敏的家面积不足10平方米,卧室由厨房改造而成,阴暗潮湿。因房子漏雨,墙面斑驳陆离。由于刚下过雨,屋里多处还在滴水。室内家具只有床、书柜和电视机是自家的,其余都是亲戚朋友淘汰的。

5年前,他们唯一的儿子马聪五患骨癌去世。

刘绍敏的丈夫马奇文是武汉市牙刷集团有限公司下岗职工,一直靠打工维持生计,儿子的死让马奇文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加上原有的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他每天都得服药。

刘绍敏说,年轻时她曾经怀孕四次,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全都引产了。如今,吃药看病已经成了老两口的家常便饭。面对着将来“做手术都不知道找谁来签字”的晚景,两人不免悲伤。

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一直关注失独群体,她曾连续3年在全国两会上提交有关提案。据她的调查统计,失独父母中约90%的人年龄在50岁上下。他们中,50%的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癌症、瘫痪等重大疾病的有15%;他们中60%以上的人还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中一半以上曾有过自杀倾向……因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50%的失独家庭经济困难,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20%的失独家庭靠低保生活。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15至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约7万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失独现象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感动:相互帮扶着疗伤,自强不息地活着

“抱团取暖”,是失独家庭比较常见的自我帮扶方式。2007年,李铭兰注册成立了“连心家园”,成为武汉市唯一一个正式注册、专门帮扶失独家庭的民间公益组织。

现在,“连心家园”成员由最初的80户发展到260多户。每个月“连心家园”都会组织大家参加跳舞、跳绳、旅游等活动。在组织帮助下,很多人重拾生活勇气,心灵也有了停靠的港湾。

“家园刚成立时,大家聚在一起就免不了抱头痛哭。”李铭兰说,“现在,欢声笑语多起来了。”“我们都盼着每个月举办活动那一天,大家聚在一块心里就宽慰很多。”一位会员这样说。

据了解,会员中除失业者,每人每月要交5元会费。李铭兰说,有时开展活动大家吃一份盒饭都要8元,为了保证正常运转,她已经贴了近8万元,长此以往,恐怕难以为继。

同样面临资金困难的还有四川省都江堰的“妈妈之家”,这个成立于2008年的民间组织是专门为丧子母亲提供心理援助的社会公益组织。

“我们把援助分成四个阶段:稳定情绪,消除症状,角色认同,情感支撑和生活秩序重建。”心理咨询师、“妈妈之家”创建者刘猛说,完成每一个步骤都不容易,要花去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在心理援助过程中,刘猛和志愿者们还自制了疗伤秘方:

妈妈之花——一种纸质玫瑰花。一张普通的彩色美工纸,要经过半个小时、6道工序、200多次手工折叠才能变成一朵绽放的玫瑰。制作过程中,志愿者会有意无意地引导妈妈们,交流关于未来的话题,让她们渐渐走出痛苦,关注当下谋划未来。

天堂对话——通过鼓励妈妈们写信、扫墓,和逝去的孩子对话,把家庭变化、苦恼的和高兴的事情都告诉孩子,在倾诉中弥合情感的伤口。

持久关怀——“妈妈之家”会经常联系一些朋友,给妈妈们寄一些小礼品和祝愿。让她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仍有人在关心、支持着她们。

刘猛说,目前国内关注失独家庭的社会公益组织少,提供资金的基金会也很少。“妈妈之家”虽然获得过南都公益基金会等资金支持,但一年十多万元的运营费还是显得入不敷出。

除了社会组织援助,网络也是失独家庭互相帮扶的主要媒介。2011年,一个名为“静心园”的失独QQ群建立起来,年过花甲、网名为“渴望真诚”的来自大连的失独妈妈是这个群的建立者和管理者。在群里,她被亲切地称为“真诚姐”。

如今,类似“静心园”这样的QQ群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在一个名为“失独家园”的QQ群内,记者每天都会看到失独的父母们相互帮助、互相鼓励的话语。思考:对失独家庭应给予更多保障

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家庭重组和养老问题,在经济上是绕不过去的槛,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援助。

四川省都江堰市同义村,村民王军(化名)在39岁时,重新当了一回父亲。

2008年,汶川地震夺去了王军14岁女儿的生命。震后74天,四川省出台了《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王军夫妇有了再次为人父母的机会。2009年2月,他们的一对双胞胎男婴降临人间。

这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为了孩子,王军戒掉了烟酒,一家四口全靠他做泥瓦匠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和多年辛苦攒下的积蓄度日。

两个虎头虎脑的儿子如春天里明媚的阳光,想到孩子的未来,重拾家庭幸福的王军却犯了愁:等孩子到了读大学的年龄,他可能已经干不动体力活了,到时候两个孩子的学费可咋办?

不仅在灾区,很多领养或再生育家庭面临着和王军夫妇一样的窘境:等到孩子长大用钱时,夫妻可能早已退休,家庭经济状况堪忧。

除了个别地区的允许再生育政策,国家层面对于失独家庭也有着相应的补助政策。2007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部决定,对失独家庭中,母亲年满49岁的每月给予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2012年1月1日起,这一标准又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135元。

在这一政策基础上,各地对失独家庭也有相应的补助。2012年6月15日,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启动了关爱独生子女夭亡家庭暖心计划。计划今年起,投入2160万元,为7746位失独父母投保,人均保费2789元,连续投保3年。

武汉市计生委主任李丹芳介绍,2007年起,武汉市计生部门就开始关注失独家庭的生活情况,并给予失独父母每人每月150元的资助。计生部门工作人员还联系士兵、大学生,与部分失独家庭结对,在情感上关心他们。

据了解,2007年开始,武汉市启动“生育关怀春风行”活动。每年关怀100户“失独家庭”,并发放1000元资助金。从2011年开始,每年享受慰问金的失独家庭数量增加到200户。截至目前,武汉共有651户享受到此类慰问。今年武汉还计划建立一个失独家庭统计系统,对他们进行全面摸底,实时掌握这个群体的情况。

李丹芳告诉记者,摆在失独家庭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是今后如何养老,这恐怕是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更多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养老涉及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仅靠一个部门是难以推动有关工作的。因此,她建议,国家应建立民政、计生等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国家政策法规也应该对失独家庭这个群体在制度保障上修改并补充一些规定。对于适合再生育的家庭,应该提供经费保障,鼓励再生育,卫生和计生部门应给予免费的指导和生育服务。

袁伟霞建议,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失独家庭是我国目前尚不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中的最弱势群体。国家各有关部门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失独家庭状况调查研究,尽快拿出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养老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应考虑为失独父母提供政策或条件集中养老,让他们互相安慰,共度晚年。

华中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慈勤英教授认为,针对部分失独家庭收入低、欠债多的特点,国家应进一步提高经济补贴标准,避免孩子的离去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猛认为,政府和社会还应该共同开展对失独家庭的经济援助。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开展活动。同时,政府还应给予民间组织方向性的指导并加强相关工作的监管。(《半月谈》2012年第13期,记者廖君 周莹珣 吴晓颖 王莹)








上一篇:查:中国年增失独家庭7.6万 怕老怕病不怕死(二)
下一篇:老无所依?走近中国失独家庭(二)
爱在失独者之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